徐悲鸿著名的鸡画作品
世人皆知徐悲鸿对画马情有独钟,他笔下的马,气昂神骏,振奋人心。其实他画鸡,也是一绝。徐悲鸿笔下的鸡,造型写实,冠爪刻画,笔法精细,鸡尾常以浓墨大笔扫出,冠红如火,尾黑如漆,在粗与细、红与黑的对比中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。
徐悲鸿作画,无论画马、画鸡或其它动物,都有所托寓。徐悲鸿最早开始画马,是为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。他画鸡,同样有此用意。在中国文化里,鸡,是勤奋的象征。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”。
徐悲鸿画鸡,是希望以鸡鸣来唤醒中国人。他笔下的鸡,多是昂首挺立、怒发冲冠的公鸡。公鸡是英勇、顽强的象征。徐悲鸿想通过画雄鸡,来赞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,同时也表达对和平的美好祈求。
徐悲鸿所绘动物每每托物言志,对于竹鸡,他曾在《新民晚报》发表文章称,“竹”用以象征正直;“鸡”能报晓,所谓“雄鸡一声天下白”,合起来在中国传统说法称作“竹报平安”。
徐悲鸿13岁那年,镇上闹饥荒,身为乡村画家的父亲只好带着他外出谋生,父子二人,跋山涉水、走街串巷,靠着手中的毛笔卖艺谋生。
几年后,因为父亲染上重病,他们不得不返回家乡。这时,家庭重担全都落在了青年徐悲鸿身上。为了全家人的生计,当时画艺已闻名乡里的徐悲鸿,同时兼任了宜兴3所学校的美术老师,三校之间相隔50多里地。每天天一亮,17岁的徐悲鸿就开始匆匆赶路了,这一段每天穿梭往返的经历,让他养成了疾步如飞的习惯。
那个走起路来雄赳赳健步如飞的青年,终成一代大师。在先生笔下的“鸡”里,我们依然能感知到这种气息。